陕西省人社厅围绕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小切口”改革,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局思维,发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垂直管理优势,统筹调动全系统机构、人员、平台、数据等资源,实施养老保险全市域通审经办模式,实现风险防控和经办服务“双提升”,助力人社领域营商环境再优化。
一、聚焦群众关切,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陕西省人社厅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深入开展“人社工作进园区”,组织人社服务专员深入园区、企业和社区,开展走访调研活动,主动收集意见建议,经过梳理、分析、研判,主要反映出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方面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区域还存在同一业务在不同经办机构受理资料、审核口径不一致的情况;二是各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呈现出忙闲不均、任务失衡现象;三是属地经办模式,既有“人情干扰”的经办风险,也存在经办力量不足、服务效率不高等情况。为解决好经办效率、服务质量和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统筹兼顾经办资源整体不足、参保规模逐年攀升,群众需求日益增长的客观实际,一场经办改革呼之欲出、势在必行。
二、发挥垂管优势,以“小经办”破局“大管控”。陕西省人社厅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局思维,夯实基础,规范经办,重构管控逻辑,革新审核流程,打破经办地域、人员编制、数据分区等限制,稳步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市域通审经办改革。一是规范业务经办。印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规程,建设并投用“一主两翼”智慧社保服务平台,从服务事项、政策依据、经办要件、办理流程、审核口径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统一,全面推行“前台受理、后台审核、受审分离”的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业务经办、服务供给的统一规范、整齐划一。二是健全管控机制。坚持去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三量管控”,进一步厘清业务与财务、业务与风控、资料与流程、档案与数据、线下与线上、人员与系统等多个维度的业务管控逻辑,着力推进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融合”,依托“一主两翼”智慧社保服务平台,不断健全人防、制防、技防,机构防、数据防、基金防“六位一体”综合协同的管控体系。三是创新审核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垂直管理优势,整合调配市县经办资源,打破经办机构、人员编制、数据分区等“属地藩篱”,以地市为单位,推行跨机构、全市域业务通审经办模式,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和审核级次,组建“一级审核”“二级审核”“三级审核”三个团队,从根本上化解了市县两级经办机构业务体量不均衡、服务配比不协调、经办资源不集中等客观矛盾。四是夯实主体责任。以政策、经办、管理、审核、监管相互独立、互为监督为原则,要求各地审核团队成员严格执行业务规范、审核流程和服务标准,杜绝“敷衍塞责、签而不审、草率核批、人情审核”,做到了受审相分离、审核不见面,事后有稽核。同时,明确属地经办机构第一责任人职责,负责事项合规性、材料真实性把关,三个通审团队负责受理业务是否符合政策、审核流程是否到位、受理资料上传是否合规等把关工作,责任到人,具体到事,确保“全市域通审经办”改革落地见效。
三、推动提质增效,以“小创新”服务“大民生”。全市域业务通审经办是陕西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经办改革实践,也是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一是实现经办资源统一调度,构建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业务管控体系,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风控力量得到有效加强。二是实现各级机构协同审核,通过搭建全省统一流程,共享各级经办数据,执行统一的风险校验、权限配置和流程管控等规则,统一和规范了养老保险全流程协同审核。三是实现经办服务提质增效,低风险业务实现即来即办,较为复杂的中高风险业务经过前置审核后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办结,审核效率和服务体验大幅度提升,受到参保企业和群众广泛好评。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市域通审范围覆盖11类66项风险业务,在强化风控和提升服务等方面取得实效。目前已在全省10个设区市全部实施,惠及38.88万户参保单位、1066.21万参保人员,累计办理通审业务69.86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