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创新资源丰富,但创新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谋划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就是以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为创新驱动发展加力加速,让科创企业和科创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热情。
主要做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入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企业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以产业创新为重点,围绕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发展等区域创新发展需求,探索“在港孵化+飞地转化”等模式,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业。建立以产业行业分类的科技成果库,支持金融机构在秦创原设立科技金融分支机构,健全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家导师团队,建设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引入专业服务机构,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知识产权改革,探索健全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方式。打造“三支队伍”,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打造一支科技经纪人队伍,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研成果工程化产品化;打造“新双创”队伍,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打通科研人员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科研人员的通道。健全服务要素,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设立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3年投入支持资金24亿元。吸引社会资本设立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天使和成长基金,加大秦创原内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创新创业。支持秦创原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自主开展工程系列中高级职称评审。完善孵化基地、人才公寓、医疗教育、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黄河流域省区对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着力打造开放型创新平台。
改革创新:央视《新闻联播》先后4次专题报道,被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国报道、央广网、中国科学报、人民日报等媒体报导。构建系统化阶梯化政策体系。按照“成熟一个、发布一个”思路,指导各地市(包括平台、园区)制定相应政策包,逐步形成“1+N”的政策体系。加强供需对接积极培育科创企业。截至8月底,共征集155家单位2920项科研成果,65家单位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需求227项,有85项通过“揭榜挂帅”匹配团队,总窗口累计完成转化并注册企业78家。已落地秦创原总窗口的142户企业中,高校成果转化的企业数占比47%,“专精特新”企业占比95%。企业销售的产品中,航天设备、激光器件、生物制剂、石墨电极等高端制造产品销售额占比76.4%,软件研发、技术转让、集成电路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10.7%。搭建平台促进“两链”深度融合。按照“秦创驿站”“每周发布”和“月度专场”三种形式,举办线上线下项目路演71场,面向社会推介了371项优秀科技企业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得到超过300家(次)国内头部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150余项成果现场签约或推荐种子基金支持。秦创原(国际)路演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启动运作,延长石油、陕煤集团等14户企业进驻。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总窗口引入孵化器8家、专业服务机构45个,开工建设科创载体、城市基础配套等秦创原项目32个、总投资448亿元。61家金融机构走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形成对高层次人才的引力。制定《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方案》,筹集财政资金1亿元,计划引进2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经纪人和创新创业急需人才,连续三年给予每人每年最高50万元经费补贴,两批累计引进16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把科技创新这张王牌擦亮,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走出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尽快见效成势,让三秦大地创新成果持续泉涌、创新动能不断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