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是我省实施“1155工程”、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平台立足于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中试、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核心使命,充分运用灵活体制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主要做法:聚焦产业需求。围绕我省主导产业赋能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风口和未来产业探索培育等重大技术需求,选择在国内处于领先或有优势的领域建设陕西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瓶颈,加速产业化应用,补齐中试短板,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在运营管理、研发投入、收益分配等方面改革创新,保障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高水平运行发展。促进开放协同。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统领,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汇聚高校院所、行业骨干企业等相关科研力量,面向产业和企业开放共享,着力打造产学研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创新平台。
改革创新: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以集聚创新资源、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协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着力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攻关,促进行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面向行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推动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创新资源在本行业内开放共享,鼓励依托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联合产业链、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促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面向产业和企业开放共享。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鼓励依托平台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各类孵化载体,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提质赋能。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开放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全球范围吸纳集聚、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支持科研人员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在运行机制、项目管理、资金投入、成果转化、人才引进、联合开放等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加强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方面改革的衔接联动。
改革成效: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依托,秦川机床研制了高速立式加工中心VMC40U、650V-3300V碳化硅器件,完成了LED芯片制造工艺线、碳化硅MOSFET器件中试平台搭建,研发并通过一系列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测试,多款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面向行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促进平台赋能产业发展。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搭建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建立集成电路测试、射频器件测试和DPA等功能,最大限度提升现有测试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一站式测试服务能力。秦川机床建立为行业服务的“机床医院”和机床技术诊断与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开展可靠性设计技术、主要零部件综合性能与可靠性评估。西安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开展金属材料行业检测服务,建成了分析测试中心、腐蚀评价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为金属材料行业的检测评价提供实验条件。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激活创新主体内在动力。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吸引集成电路领域初创企业30余家,孵化出一批集成电路领域优秀创新创业企业。陕西追光光子产业先导创新中心已启动产业链上下游洽谈工作,一批行业知名企业正在与平台进行商业谈判。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灵活高效管理模式。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西电集团、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三方共同出资筹建。通过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及产业成果转化、服务产品输出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为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陕西追光光子产业先导创新中心依托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和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技术积累成立,引领并带动我国光子制造产业全方位发展。秦川机床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数控等8所高校、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
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是我省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夯实产业链基础,促进行业共性技术突破的有益尝试。我省将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总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挖掘、利用、滋养陕西富集科教资源,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