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省优秀改革案例】吴起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丰硕
来源:体改处 发布时间:2021-12-06

  吴起县自1998年启动退耕还林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顺应自然、科学决策,持之以恒、综合施策,积极转型、改革创新”方针政策,逐步实现了封起来、退下来、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目标任务,全县累计退耕还林246万亩,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顺应自然,科学决策,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998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在深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对县情实际的反复审视,对发展方向的认真调研,深刻认识到贫困的根源在于生态环境破坏和发展方式落后。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推动生态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作出实施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定,于当年一次性淘汰土种山羊23.8万只,实现了全县整体封禁目标,在全国首开封山禁牧的先河。1999年,国家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吴起县抢抓政策机遇,确立了“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全县范围除留足人均2亩口粮田外,将水土流失严重的25度以上坡耕地一次退耕到位,当年完成退耕155.5万亩。1999年之后的近十年时间,是吴起县植被恢复的关键期,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实施了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工程,累计植树4亿多株,人均植树近4000株,创造了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在造林过程中,坚持中、长、远结合,禁、退、还结合,乔、灌、草结合,封、育、造结合,探索出了“山顶草灌防护林、山腰坡地经济林、沟坡锁边灌木林”的流域治理模式,以水定林、科学造林,实现了迅速恢复植被的目的。

  (二)持之以恒,综合施策,全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还林进入第二个十年后,全县上下毫不松懈、再接再厉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有序实施“封、造、补、调、管”五大综合治理措施,加大补植补造、林分结构调整、荒山造林、森林抚育等力度,累计调整林分结构100万亩,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先后在县城四山和城乡重点区域大力实施绿化工程,重点打造“一城、四廊、两河、两区、多点”的城乡一体化绿色大框架,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3.5万亩,实现了让森林走近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目的,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抓住延安市率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利机遇,以“门帘地”、“插花地”为主要突破口,完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21.3万亩,全县累计退耕还林达到246万亩,实现了“应退则退”的目标。吴起县还建成了全国首个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和退耕还林展览馆。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已提高到72.9%,土壤年侵蚀模数下降到0.5万吨,黑鹳、豹猫、鸳鸯等越来越多的“自然精灵”悄然归来,选择在这里繁衍栖息。在最新的卫星遥感图上,一抹绿色清晰描绘出吴起县的行政版图,一个美丽的吴起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积极转型,改革创新,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吴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在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吴起县坚持把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转变发展观念促转型。立足“两个明显优势、一个明显制约”,坚定不移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文章,研究制定出台了加快项目建设、加强招商引资、推进山地苹果扩规提质增效等实施意见和办法,形成了齐心协力抓转型的良好氛围。加快工业内部转型,原油产量稳定在550万吨以上,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487兆瓦,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3家,累计培育“五上企业”86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个,发展山地苹果10万亩,养殖规模20万头(只),形成了吴起羊肉、香瓜、南瓜等特色品牌。树立“项目为王”“招商第一”理念,2019年以来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7个,新希望30万头生猪养殖、330KV输变电站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实施。深入实施“文旅带动”战略,打好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第一站的红色牌和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绿色牌,培育发展文旅产业,弘扬“胜利文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1亿元。二是创新生态模式促脱贫。坚持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把国家要“绿”与群众要“利”统一起来,创新推出生态护林员就业、林业项目倾斜、林业产业增收、造林绿化劳务、生态补偿帮助等生态扶贫举措,选聘贫困群众担任村级护林员,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劳务造林,组织建档立卡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并将建档立卡户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创办家庭林场5家,造林10.3万亩,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山地苹果、吴起楸子、油用牡丹等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真正实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目的。三是践行“两山”理念促转化。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重在山、水上做文章,在林、田上下功夫,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开拓生态价值转化的新途径,真正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围绕周湾水库打造边塞蓝湖,立足周长万亩涧地举办葵花文化旅游节,依托“胜利山”谋划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创新造林育林护林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林业建设,走出了一条吴起特色的生态转化之路。抢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机遇,充分依托当地丰富的水域、湿地、林坝地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开发了南沟、袁沟等一批生态旅游度假村,实现收入1500余万元,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二、经验启示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历史上,吴起的生态环境经历了“山川秀美—人为破坏—自然恢复—人为再破坏—生态恶化”的变迁过程。经过退耕还林20多年的修复,全县生态环境正在加速恢复,林草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全面下降,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吴起成为了宜居宜业的一方乐土。2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抓好封禁管护和治理,当好吴起生态环境的忠诚卫士,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绝不能再回到“破坏—恶化—治理”的老路上去。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实施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吴起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多渠道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确处理了国家要“被子”和农民要“票子”的关系,推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2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优化、绿色发展,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新能源项目,壮大山地苹果产业,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退耕还林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退耕还林20年多来,历届吴起县委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使吴起的山川大地发生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巨变。2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大力争取山水林田湖草、三北防护林、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吴起。

  (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吴起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谆谆教诲,依托退耕还林以来形成的良好生态资源,坚定不移发展壮大山地苹果产业和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家庭林场、乡村旅游,探索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2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在山地苹果扩规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家庭林场、林下经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生态休闲、绿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